有这么一个怪相。
GAY圈好像不太大。每当大家在讨论一个好看的GAY时,总会有一个朋友说「我和他很熟啊」,然后大方分享他们之间的故事。但是,当你想通过这个朋友联系那个人时,却发现他连牵线搭桥都变得难以启齿。
这并不是朋友在编故事,而是他们的关系只属于「气球式社交」。看起来很丰满,但经不起一点风浪。
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GAY圈那些不太靠谱的情谊。
职场基友?
职场基友情,更像是一场「境遇性」友情。就像在一个班级里,关系最好的一般都是同桌。
成就一段友情,需要相互尊重,相互欣赏和关键时刻的互帮互助,还需要大量的相处时间。刚好在职场里,这些条件都能被满足。
长时间的工作接触,让两个人挖掘彼此的人格魅力、工作能力并迅速走到一起。待关系再次升华的时候,两人之间的感情一定还具备以下特点:
称呼永远是「亲爱的」或者「宝宝」;
聊天框里充满「谢谢」「么么哒」;
靠吐槽公司增强共鸣;
靠吐槽同事增加两人感情;
在同事朋友圈下大篇幅留言来「官宣」。
但是,一旦有一人离职,同仇敌忾建立起来的感情,和工作牵扯带来的紧密联系,都不复存在。想要把职场友谊升华为「真·友谊」,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。
气球姐妹?
气球姐妹情,指两个GAY在某一段时间关系变得非常密切,像气球一样吹得很大,但是在短暂分开后,关系回归冷淡,像气球一样迅速瘪掉。同时,也指两个人的情谊像气球一样,用针轻轻一碰就被戳破,美丽而不长久。
有一个朋友,他就拥有一段很典型的气球姐妹情。
他特别爱吃爱玩,所以每次都会和3-4个固定的朋友一起旅行。平时周末或是零散时间,他们也会找一些餐厅一起聚餐。朋友圈最常出现的就是他们几个人配着一桌美食的大合影。
如果从他朋友圈照片的数量来看,他们应该是联系最紧密的人了。
有一次,这个朋友发了一条关于「人生焦虑」的朋友圈。看到之后,我就和他聊了起来。然后我问他,「常和你一起出去玩的几个朋友,他们怎么给你建议的啊?」
出乎意料的是,他说这条是「分组可见」,那几个朋友都被屏蔽了。他们只是「酒肉朋友」,不会探讨游玩之外的话题。硬要讨论,这样的话题也有可能破坏彼此的默契。
两个人互通更多的秘密,就意味着他们要进入一段亲密关系,意味着会投入一定经济及时间成本。但是,一个人能够投入的精力是有限的,互联网将每两个人的生活更密切地交织在一起,带来更多人际资源的同时,也在摊薄每段亲密关系的紧密程度。
当你朋友圈出现数百个,甚至上千个好友的时候,按照兴趣爱好、感情深度处理不同的情谊就变得无可厚非。
气球姐妹情,就是把友情分类并安放到互不打扰的空间里。
在这个空间里我们感情急速升温,但是离开这个空间我们又像陌生人。甚至,一个不愉快的「问话」都会破坏我们的关系。
塑料姐妹?
塑料姐妹情是因为利益、共同目的,或者迫不得已的原因而捆绑在一起,大多是貌合神离。
『芈月传』里,芈月和芈姝是互相依赖的好姐妹。芈月作为嫡公主芈姝的陪嫁媵侍嫁给秦王,却成了秦王的宠妃。本来情深的两姐妹,却因为一个男人和背后的利益反目成仇。
在众人面前客气的礼尚往来都是一场虚伪的戏份,但也只能无奈地让这场戏继续演下去。在结局到来之前,永远不能凋零。
在GAY的社交圈子里,这样的场面也在不断上演。
每次参与聚会,总会不小心和那些不喜欢的人碰面。但是碍于面子,碍于共同好友,该举的酒杯、该表达的溢美之词都要硬着头皮讲出来。
塑料姐妹情虽然永不凋零,却最是伤神。
朋友圈点赞之?
点赞之情,就是平时不怎么联系,主要通过点赞来维持的感情。
在社交软件、在饭局或是在工作中,我们会认识很多GAY,并会主动添加微信。但是是大脑的容量限制了我们只能成为「点赞之交」。
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Robin Dunbar博士,提出了「人与人之间情感距离」的理论:一个人只能和150个建立社交关系,但是这些关系是分不同层级的。
在第一层中我们会有5个最紧密的社交关系;
在第二层级会有10个较为亲密的朋友;
在三层级可以拥有35个熟人;
最后一层就是100个点头之交了。
「C位」和「较为亲密」的位置有限。当位置满了之后,彼此就只能沦为点赞之交。
刚刚添加好友的那一刻,也许就是俩人对话激情的巅峰。随着不断增加的朋友和群聊,彼此开始向聊天框底部不断靠近。
最后
我们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社交场景中,身边的人看起来很多:有人陪着你周末逛街,有人和你一起熬夜加班,有人邀约你去酒吧喝酒,有人给你每一条朋友圈点赞。
但是,人与人之间,看起来那么近。可心与心之间,实际上却隔着那么远。
那些像塑料、像气球,靠场景、靠点赞维系的关系,或许是缘浅,或许是我们早已习惯了在每段麻木的关系中保持距离。
真情实意缺席,任何一段表面愉悦的关系都是假眠,毕竟,时间和现实一催,立刻就醒了。
*现在的你拥有着什么样的感情呢?欢迎在留言区就座。